最近,美国一些长期批评中国的媒体突然改变了立场。《纽约时报》不仅提到“中国世纪来了”,还表示美国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。
这股“风向转变”究竟是真心实意,还是另有所图?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?
45%市场份额,不是偶然
2025年5月19日,《纽约时报》发布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,标题中赫然写道:“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已经到来。”这篇文章由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Kyle Chan撰写,他同时也是兰德公司的一名高级分析师,代表了美国的主流智库。
文章中,他直接指出,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的初期,正是美国被中国甩开的“分水岭”。表面上看,似乎美媒终于转变了立场,开始客观看待中国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这一转变背后,有一个直接的原因:资金链断裂。
长期以来,美西方一些媒体一直在进行对中国的负面报道,背后有大量资金支持。可是随着特朗普政府大幅削减预算,裁减机构、关闭电台,这些“反华媒体”失去了资金来源,舆论方向自然也发生了变化。
展开剩余75%此外,特朗普政府频繁发动关税战和贸易战,不仅让西方国家陷入困境,还让不少人意识到,真正“搞事”的不是中国,而是美国的政客。特朗普的大刀阔斧削减科研经费、限制高等教育投入,导致人才流失;而他推行的关税政策,反而限制了美国企业的国际扩展。
与此相对,中国则在稳步推进产业升级。中国通过不断攻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,战略清晰、资源集中、步伐稳健,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美媒的“改变”其实是在对现实压力做出妥协——他们发现,想继续闭眼黑中国已经越来越困难,因为现实已经告诉他们:中国制造不仅“做得多”,而且“做得强”。
制造业的全球角逐:中美的胜负
2025年6月24日,Kyle Chan再次提到一项令人震惊的数据:“中国制造已经占全球制造业的45%。”这意味着,每生产10件工业产品,其中大约有5件是中国制造的。比亚迪的全球销量超过特斯拉,产品力和供应链能力压过了许多竞争对手;中国在工业机器人装机量、自动化制造等领域全球领先;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芯片、电动车、无人机等多个行业,中国不仅跟随国际潮流,更是走在前沿。
这些成绩背后,得益于中国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。中国不再是被卡脖子,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,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。制造业竞争的核心,已经从“做得多”转变为“做得强”。这一点让美国在面对中国崛起时感到十分焦虑。
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,中国制造的优势逐渐显现,不仅在全球市场提供了价格合理、质量过硬的商品,还在技术创新、商业化落地、全球标准输出等方面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美国的困境:关税战的自伤
与此相对,美国的局面则较为艰难。关税战让美国自身伤痕累累,而特朗普政府却坚称“胜利”,甚至在签署短期贸易协议后,宣称“彻底赢了”,殊不知全球制造的领导权早已悄然转移。
与此同时,中国则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制造能力,将全球供应链牢牢掌握。从欧洲到拉美,从中东到非洲,中国制造的身影无处不在,话语权也逐渐上升。
目前来看,制造业的王座之争还在继续,但中国显然已经走在了主场中,美国却仍困于自家的“高墙”之内。
规则之争:美国的老套路
当美国发现无法在制造业领域赶超中国时,便开始转向了另一个老把戏——修改规则。他们通过炒作“产能过剩”问题,试图以“补贴价格战”为由,限制中国的发展。这种所谓的“规矩”,背后实际上是美国为了保护主义而设定的政治标签。
但是,问题在于,这些“规则”究竟是谁定的?
美国试图通过国际组织、技术协议等手段,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全球市场,推动全球按照他们的规则来运作。但中国的做法截然不同:中国走的是以技术为本、开放为基、合作为重的路线,重视实打实的行动,而非空洞的口号。
例如,比亚迪不仅在欧洲设立了工厂,还输出了自己的技术方案;华为通过自研芯片打破了封锁,建立了完整的国产供应链;在人工智能领域,中国大模型也逐步实现国产替代,稳步推进。
一个时代的悄然终结
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,全球规则的制定权正在悄然发生改变。而美国的这些旧招数——关税、管制清单、出口限制等,已经无法应对这一变革。
一个时代的结束,并非轰然倒塌,而是悄无声息的消逝。当美国仍沉浸在昔日的荣光中时,中国制造已悄然登上了全球舞台的中央,成为了未来的主角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