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1年9月18日晚上,为了实现侵占中国的阴谋,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铁路,并将破坏责任嫁祸给中国军队,随后发起了对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的进攻。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。
九一八事变后,中国东北迅速陷入了战火和动荡之中。在这样的局势下,中国共产党积极派遣了许多优秀干部前往东北,发展抗日部队并创建抗日根据地,力图壮大抗日力量。在此背景下,东北抗日联军(简称东北抗联)应运而生。领导东北抗联的著名人物有杨靖宇、赵尚志、周保中、赵一曼等。而在他们中间,曾有一位与他们齐名的抗日英雄,他就是安徽枞阳人——童长荣。
根据资料,杨靖宇是南满地区的抗日领导人,赵尚志则是北满地区的抗日领袖,而童长荣则是东满地区的主要领导人。三人是东北抗联初期职位最高的三位领导人。虽然杨靖宇和赵尚志的事迹已经广为流传,但童长荣的英勇事迹却鲜为人知。这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英年早逝,仅27岁便牺牲了。
展开剩余79%从零星的历史资料来看,童长荣身材不高,面容瘦削,苍白的脸上总是戴着一副眼镜,给人一种书生的感觉,仿佛是一个大学生的模样。虽然在众多战将中,他可能不算是最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官,但他却是一位目光远大、胸怀开阔的儒将。他虽然不能像其他英雄那样驰骋沙场,立下赫赫战功,但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远见,凭借卓越的谋略,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东满地区位于中国、苏联和朝鲜的交界处,社会局势极其复杂。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残暴,抗日力量在此发展异常艰难。然而,童长荣凭借其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组织能力,帮助东满的抗日武装得以蓬勃壮大。由于童长荣入党最早,学历最高,并且拥有丰富的革命经验,他很快成为了东满抗日力量的核心人物。
1934年,东满抗日游击队开始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,童长荣是这支队伍的创始人之一。然而,遗憾的是,正是这一年,童长荣因病去世,未能亲眼见证抗日力量的进一步壮大。
童长荣除了是东北抗联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外,他还有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——“左联”的实际发起人之一。童长荣出生于安徽枞阳,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,母亲将他抚养成人。6岁时,他被送到私塾读书,后转入小学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童长荣考入了省立师范,并在学习期间接触到了革命思想。受到学长王步文的影响,童长荣参加并领导了安徽的学生运动。
1925年,童长荣与王步文一同前往日本留学,并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中共东京特支负责人。三年后,他返回上海。上海当时是党中央的机关所在地,党内许多经验丰富的干部都在这里工作。尽管年仅21岁,童长荣却被赋予了重要的责任,先后担任中共沪东区委宣传部长、区委书记等职务,展现了他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革命才能。
当时,上海发生了一件震动文坛的大事,左翼文学团体如创造社和太阳社出现了攻击鲁迅的情况,严重影响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团结。在党的六大召开后,周恩来决定加强对上海文艺工作的领导,交给童长荣来协调各方力量,修复鲁迅与其他左翼作家的关系。童长荣积极工作,运用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,成功调解了这场纷争,停止了党内外左翼工作者与鲁迅的论战,并进一步筹建了左翼作家联盟。由于这项工作的保密性,童长荣的名字并未列入左联的发起人名单,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为此付出的努力。
1931年,童长荣被派往东北从事抗日工作。他不仅负责领导抗日武装,还亲自参与了具体的作战和组织工作。然而,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使童长荣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,他患上了肺病,多次大口吐血,还多次身受枪伤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始终与战士们并肩作战,毫不退缩。
1934年,童长荣因病重,身体愈发虚弱,最终在春天来临之前牺牲,享年仅27岁。当他去世时,战士们泪流满面,大家都感到他离开得太早,未能亲眼看到抗日事业的胜利。
童长荣的事迹深深打动了许多人,尤其是他未婚妻的痴情令人感动。童长荣的未婚妻何坤芝,早在童长荣十八岁时就与他订婚。虽然未举行婚礼,童长荣临行时告诉她要等他三年,三年后他一定回来娶她。可是,童长荣的回信永远没有到来,他再也没有回到家。
何坤芝默默等待,年复一年,忍受了无尽的苦楚和指责。即便如此,她依然坚持不改对童长荣的忠诚,帮助童母抚养家庭。几个月后,童母去世,何坤芝选择了孤独的生活,并最终出家为尼。她不舍得离开童长荣,但无论如何,她始终没有忘记他。
直到1949年,枞阳解放后,何坤芝依然希望童长荣能够回家。然而,几年后,童长荣的烈士证明打破了她的希望。她再一次选择了出家,并改名为何佛清。直到1987年去世时,她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未婚夫,临终前,她嘱咐养女童承英带她去看看童长荣的墓地。
2011年,童承英和她的家人终于来到了吉林汪清县,参拜了童长荣烈士陵园,站在烈士墓前,泪水再次涌上心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